中国LED网 - LED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要闻 | 统计报告 | 国际聚焦 | 展会报道 | 市场分析 | 产品新闻 | 名企动态 | 技术论文 | 解决方案 | 工程招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统计报告 > 这里将产出更多“川字号”战略性产品
F.biz | 商业搜索

这里将产出更多“川字号”战略性产品

信息来源:looeoo.com   时间: 2023-09-07  浏览次数:27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守帅

      ●核心区域:以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周边100平方公里左右为核心区域

      ●目标定位:综合性科学中心创新策源地、国家实验室和天府实验室承载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内核支撑

      ●显著特点:构筑大平台,重点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大项目,重点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凝聚大团队,重点推动一流高校院所落地、引培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产出大成果,重点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配套园区:建设航空动力科创园、新兴智能制造产业园、凤栖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兴隆湖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园等4个园区

      5月6日上午,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现场推进活动中,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

      碧波荡漾的兴隆湖畔,近年来“含科量”不断提高: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天府实验室……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亦布局于此。

      逐科技浪潮,此次揭开面纱的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头顶哪些“光环”?对于四川乃至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什么?

    找准站位

    首个综合性科学中心,跻身国家发展“大盘子”

      找准“兴隆湖”在国家大局中的站位,首先得弄清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含义。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处于科技创新体系“金字塔”顶端,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往往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和颠覆性产业技术,对于塑造科技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6年以来,我国相继批复设立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大湾区等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川是科教大省,创新资源丰富,能不能在科技创新领域挑起更重的担子?

      2020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明确,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同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用专门篇幅对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作出部署,要求“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至此,成渝地区在全国首个获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首个获批建设区域综合性科学中心。”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国家批复设立的科学中心有两类,分别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无论是哪种,一旦跻身国家发展“大盘子”,将在国家层面获得集聚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中央在成渝地区布局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标志着四川深度融入全国区域创新高地总体布局,成为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被各方面寄予厚望,将其定位为:综合性科学中心创新策源地、国家实验室和天府实验室承载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内核支撑。

    已有成果

    打造原始创新集群,已布局3个“大科学装置”

      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由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成渝(金凤)综合性科学中心构成,体现“川渝一家亲”共建理念。

      按照规划,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以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周边100平方公里左右为核心区域,将聚焦先进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做强科技创新中心内核。

      突出原始创新,离不开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学重器”作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在功能布局中,专门规划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被称作“大科学装置”,目前,四川有10个已建或在建的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兴隆湖区域布局3个大科学装置,包括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

      “大”——正是推进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的显著特点。

      构筑大平台:重点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已布局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落地国家实验室1个、天府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

      实施大项目:重点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省级设施3个、国家科教基础设施7个;

      凝聚大团队:重点推动一流高校院所落地、引培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已落地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机构43个,引育院士11名、高层次人才超6000名;

      产出大成果:重点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产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可以看出,尽管6日才正式揭牌,但兴隆湖区域的前期努力已结出丰硕成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天府新区设立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其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在稻城,但解开宇宙线起源“世纪之谜”的“最强大脑”在兴隆湖。

    高效管理

    推动建立理事会制度,从机制建设入手提升效能

      此次活动,设置签订项目建设任务书环节:省发展改革委与有关项目单位签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书,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红外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准环对称仿星器等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

      这一举措,被认为开创中央单位、高校院所与四川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吹响四川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冲锋号。

      新模式新在哪?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投入、建设到运营方式,都与过去有所不同。比如,我省与部分大院大所大学专门成立某个领域的研究院,用以承接相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使双方真正成为密切合作的“一家人”。

      推进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高效管理运行?

      据透露,下一步将推动建立科学中心理事会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所谓理事会制度,就是在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建立涵盖各参建、运营、成果转化主体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机构,发挥好成员单位之间的协同协作、信息共享、交流互鉴作用,形成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

      而四川一开始就十分看重的另一项机制,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在兴隆湖,既要攻克“卡脖子”难题、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也要促进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向大市场,为四川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结合推进重点科技创新任务,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将配套建设4个园区,即航空动力科创园、新兴智能制造产业园、凤栖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兴隆湖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园。今后,从这里或能看到更多“川字号”战略性产品的面孔。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LED网证实,仅供您参考